邀请讲座人:韩艳春教授
简介:韩艳春,女,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95 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1996-2000年在意大利、德国和美国从事博士后研究。中科院“百人计划”(2000)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1)获得者,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6)。 2016年中国高被引学者(爱思唯尔)。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曾任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高分子薄膜表面形态结构与功能构效关系和有机光电器件微加工方面的研究,取得一些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在Chem. Soc. Rev.、J. Am. Chem. Soc.等发表论文200 余篇, 获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 项。
【报告题目】全共轭聚合物共混体系相分离与光伏性质
时间: 10:10-12:00 am, Mar. 29th, 2017
地点: 新材料大楼bwin必赢第一会议室
摘要: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能有效的将光能转化为电能,其基本工作过程为阳极、阴极之间的有源层(给体、受体共混薄膜)吸收光子产生激子,激子在界面处分离形成自由载流子,载流子传输后被相应电极所收集。可见,器件能量转换效率的提高依赖于新材料开发、薄膜微观结构调控、光物理与器件物理的深入研究。目前,研究较为成熟的有源层为轭聚合物(给体)/富勒烯(受体)共混体系,但是由于富勒烯分子在可见光范围内光子吸收效率低且其最低占据分子轨道(LUMO)能量低,限制了器件性能的进一步提高。全聚合物光伏体系可有效解决富勒烯体系光吸收能力差和LUMO能级高导致的开路电压损失等问题,是目前国内外关注热点。然而,全聚合物共混体系光物理过程与形貌间关系程尚不明确;另外由于共轭聚合物分子间作用力较强,导致纳米级互穿网络难以构筑,且存在相区尺寸可控性差、相界面分子取向不一致等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报告以提高全聚合物共混体系光电转化效率所需的凝聚态结构为出发点,重点阐述构筑纳米级互穿网络结构、相区尺寸和纯度调控及界面分子取向调控的一些新方法和原理。
新学期新气象,材料学人从未离开,上下求索的科研征程,怎能没有你?
讲座可盖章!